截至2018年末,苏州金融机构总数达868家,金融总资产5.5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但从加快经济转型的角度看,苏州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提供一个自己观察的视角。大家可能注意到,中国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个是“产能过剩、杠杆率高企”;另一个是“融资难、融资贵”。2019年《工作报告》将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论述。 这两种现象并存,反映出中国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意味着,在不改变目前的融资制度的背景下,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不仅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还可能会诱发金融风险。因为,在现有的融资制度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资金要么流向本身资金充裕的企业,造成金融资源闲置,要么可能借由其他途径流向股市债市房市,诱发资产泡沫,要么在金融体系空转,流入违规领域。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从单纯的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那么现在苏州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上市公司往往代表了当地最好的一部分企业。我们可以把苏州和深圳的上市公司简单的对比一下。 截至2019年9月,苏州一共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15家,从所有制看,民营企业84家,国有企业9家,外资企业11家,企业11家,民营企业占比73%,是绝对主力,外资企业占比接近10%。从行业看,制造业84家,金融业5家,房地产1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家。制造业占比73%,金融和房地产业占比仅5%。从市值看,制造业占比56%,大幅低于数量占比。 同期,深圳一共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92家,从所有制看,民营企业196家,国有企业54家,外资企业11家,企业31家,民营企业占比67%,外资企业仅占4%,国有企业占18%。从行业看,制造业169家,金融业8家,房地产16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1家。制造业占比58%,金融和房地产业占比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1%。从市值看,制造业占比32%,远低于数量占比。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州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占比更高,房地产和金融业占比更低,说明苏州实体经济占比较高,虽然总量上不如深圳,但结构占比上优于深圳。 进一步对比还能发现,制造业利润占比显著低于其市值占比和数量占比,反映出实体经济利润较低的事实。同时,苏州地区制造业盈利能力与深圳相比略有不足。再从研发投入看,深圳市的研发支出显著大于苏州,这可能会加大未来两者的差距。 一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商业可持续性。客观上,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更严重,并且由于规模相对较小,金融服务成本较高,违约风险也较高,这些都着普惠金融在以银行信用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的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金融机构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和整合社会信用体系,减缓信息不对称。 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大幅增长。由于研究开发的风险较高,而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这两者之间并不匹配。因此,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直接融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股票市场融资和风险资本投资。与深圳对比不难看到,在直接融资方面,苏州仍有很大潜力。 近期,我国加快了金融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措施。苏州市应当抓住金融这一重大机遇,主动出击,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是能够引进国外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为企业研发融资的经验;二是能够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竞争,金融本质上是一项竞争性行业,在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已经充分壮大的情况下,引入国外金融机构,有利于加强金融竞争,进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金融科技是提高金融机构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的重要手段。目前,金融业正在和科技加速融合,未来的金融业可能也是科技行业,因此,金融科技水平可能决定了未来金融业发展水平,即金融业的供给质量。苏州未来可以将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是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事实上,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数据,中国可利用、可开发、有价值的数据80%在手中。如果在保障社会隐私权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那么将大幅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金融机构自身健康为前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意味着要支持所有的实体经济,对处于产能过剩范围和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行业应当区别对待,同时,金融在支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行业和企业时,也不应当以积累风险为代价。对于已经的风险,应当尽早处置,防止风险积累,造成更大风险。 由于目前的金融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行业和企业。比如,对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贴息、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