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工当家作主----在海南农垦南田农场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真谛。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在南田找到了归属感,认定南田这个“家”。如今,留在职工脸上的印记,已不是发展前的,而是致富的喜悦和身为“南田人”的自豪和骄傲。 南田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南田农场企业文化的“魂”,是让职工当家作主;南田农场企业文化的“根”,是职工利益最大化,真正做到在共建共享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享和谐。 国营南田农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境内,属三亚东大门,是一个以橡胶、芒果热带高效农业、温泉旅游开发、热带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经营为主的综合性国有大型企业。 走进南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场务公开栏,大到农场、分场、生产队经济发展规划、财务预算决算等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小到每个职工的承包面积、承包收入、各种缴费等信息。 在南田,随处可见“让干部清清白白抓好发展,让职工明明白白支持发展”的标语。南田农场每年召开2次职代会,重大决策全由职工做主。凡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确定、建章立制等,必须经职代会讨论决定。由于各项决策以及制度都是职工意愿的集中体现,它们就像企业的“小”一样具有权威性,件件有、事事能兑现。 南田农场的老职工许春金说:“困难时期,我们在橡胶地里开露天的职代会;新世纪,我们建好了属于自己的世纪礼堂,在礼堂开职代会,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如今,我们又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五星级宾馆,今年开职代会,所有代表都住在这里,分享着企业飞跃发展的。” 现任海南农垦总局副局长、神泉集团董事长、南田农场场长的彭隆荣从1992年开始成为南田场长。他说,当时南田是和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沦为全国农垦十大亏损农场之一、海南农垦五大贫困农场之首,1万多名职工中贫困职工逾90%,危房接近5万平方米,2000多人为谋生举家外迁。 南田农场领导班子在农场遭到严重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把群众组织起来,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万会战”这个词。1994年3月13日,南田以万人之众,齐集于“南田是我家,开发靠大家”的战旗下,开挖湖。光脚板、睡工棚、吃大锅饭,在10天内完成1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总工程量,为农场节约资金90多万元。连续3年,3次大会战,挖出的不仅仅是湖、鸳鸯湖、东风湖,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南田。如今,“三湖”已成为南田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场想方设法激发职工群众发展致富的内在动力。在非胶生产领域,农场将国有土地按户分配给职工群众,实行“两统一分”的家庭承包经营。即农场把国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统起来,把职工自营经济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起来,把职工能自理的一分到底;在国有胶园的收入分配上,实行“交够企业的,剩下的全归自己”。 经过短短不到20年的发展,如今的南田农场已经实现凤凰涅。截至2009年底,企业社会总产值超过8亿元、职工劳均收入达3.8万多元,连续8年劳均收入居海南垦区第一,18年劳均收入增长19倍。农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农场”等18项国家级荣誉。 在南田农场里,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六敢”,“敢想、敢先、敢闯、敢干、敢拼、敢赢”,塑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打不烂、拖不垮的职工队伍。 困难时期,南田农场提出“三个一”:一块果园、一片菜地、一群家禽越过贫困线年,第一批承包改种芒果的干部职工经过三年艰苦奋战,产值翻了两番,橡胶由每亩不足300元发展到改种芒果和反季节瓜菜后亩产达到几千元。全场干部职工对发展芒果和反季节瓜菜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要地,要求种植芒果。 为充分调动职工种植芒果的积极性,农场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配套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董进丰是1981年并入农场的黎族职工。1993年农场产业结构调整之初,身为的他带头承包26.4亩地种植芒果。“刚开始也不行,不懂技术和管理。通过农场找专家培训,手把手地教,慢慢就上了,挣的钱一年比一年多。2000年,我投了15万元在果园建起一幢230平方米的楼。” 董进丰指着自家的二层楼对记者说。 近年来,他还利用果园进行林下养鸡,“芒果鸡”成为南田农场的一道特色菜。2005年,董进丰家实现年收入22万元,被农场确定为“致富奔小康示范果园”。 董进丰从开始的茅草房住进了如今的“芒果楼”,他家的变化成为了南田农场数千职工家庭的缩影。发展自营经济、农场扭亏为盈、职工逐渐富起来后,南田农场又提出“四个一”目标,即一份产业、一份股份、一栋楼房、一辆汽车和打造“一城五地”产业格局。“一城”即12平方公里的温泉旅游城;“五地”,即3万亩橡胶、3千亩高科技热带农业育种、4万多亩优质芒果示范、1万亩的无公害反季节瓜菜和农副产品加工的战略发展目标。 南田农场的职工们说,无论是“四个一”,还是“一城五地”,这些规划干好了、实现了,大家的利益就更有保障,生活就会更好。目前,南田农场“一城五地”的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场98.1%的职工有了自己的一份产业,4000多户职工建起了“芒果楼”,近300户职工买了小轿车,部分职工实现了“四个一”。 南田农场走共同富裕之,实施《开展联手扶贫方案》。到2007年,年人均收入低于2000元的贫困家庭户全部脱贫。 走进南田的家家户户,你能感受到这里职工的热情、亲切,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当成是南田的主人;住在南田,你能感受到这里清新优美的、品尝到香甜的瓜果、听到悠扬的《迎宾曲》;离开南田,你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留恋和向往。南田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记者无意间走进南田农场东风分场东风队高家,家中大门大敞着,摩托车没有上锁被随意的放在门前。听到吆喝,男主人高走了出来。 “家里都不锁门吗?不怕小偷溜进来?”记者问。高说,农场治安好,没小偷,家家户户都这样,在果园干活也不用锁门。 彭隆荣说,农场自己富了也不忘周边。从2002年开始,南田农场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周边的保亭县和陵水县开展科技联结扶贫活动,带动周边一万多户农民。很多农民兄弟也建了芒果楼,买了小汽车。不仅农场治安好,周边也安定了,给他们提供了和谐的发展。 丝丝关切缕缕情,职工在这里找到了归宿感,找到了家。职工龙,原本是一位贫困大学生,在农场的资助下不仅顺利上了大学,而且抱着的心回到农场工作。像龙一样,农场的职工凡是遇到困难,都能得到农场帮助。 2001年,赵姓名字大全职工关宏英三个儿子去水库游泳,不慎被水库吞没。彭隆荣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着慰问款上门安抚、,考虑到他们中年丧子,还拿出上万元,帮助关宏英到医院进行了输卵管接通手术。 据了解,南田农场60%以上的职工都是少数民族,为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传统,农场不仅建成了群众性文化广场、世纪礼堂,还成立了“南田文化艺术协会”“红太阳”乐队,舞蹈队等文艺队伍,涌现出很多文艺,不仅会吹拉弹唱,还会自己创作。 如今,农场强了,职工富了,以温泉度假为主的旅游业也火了,当家作主的职工们唱着那支自己编写的《迎宾曲》,喜迎八方来客----“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南田是你温馨的家”。 ① 中新海南网致力成为全球华文公共平台,全面真实反映, 赋予网友平等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凡我网刊载的所有文字和图片信息,除明确署名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或中新海南网的公告外,其他信息只能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我社我网的态度和观点,本网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